落花水面皆文章,處處留心皆學問。

2014/09/24

9/22---9/26回家功課

九月二十二日星期一

二年級
圈詞第二課
習作B本第二課

一年級B
生字第二課

三年級

圈詞第二課
習作B本第二課



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二

四年級
練習卷第二課
聽寫小考第二課


一年級S
習作A本第二課


五年級
練習卷第二課


聽寫小考第二課
用情緒成語改寫<吳剛伐桂樹>

六年級
練習卷第二課


聽寫小考第二課

九月二十五日星期四

一年級S
習作B本第二課


二年級
練習卷第二課

聽寫小考第二課


三年級

練習卷第二課


聽寫小考第二課

五年級

習作A本第三課
生字第三課
讀報一則

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一年級B
習作A本第二課

四年級
習作A本第三課
生字第三課

六年級

習作A本第三課
生字第三課
讀報一則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國人的代表,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人代代相傳,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統。他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釋迦牟尼小六歲,比希臘的蘇格拉底大八十二歲,比猶太的耶穌大五百五十二歲。這六百年中,世界誕生了四位偉大的哲人,是史無前例的。
  故事要從殷商談起。族人以燕子為部落的圖騰,他們的開國之君商湯,字天乙。在遠古時候,燕和乙兩個字原是相通的。商王朝以子為姓,始祖名叫做契,神話傳說他的母親因為吞食燕卵而生子,子乙兩個字連起來,於是有了孔這個姓。
  孔子的祖先原是周朝的宋國人,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商都邱縣,到孔嘉兒子的時候,開始以孔為姓,傳了三代,名叫防叔,在特權迫害之下,遷居到魯國曲阜的鄉下避難。曲阜在山東半島的丘陵地與黃河三角洲的界線上,山水的形勢很好,是當時的文化名城。
  家道中落的防叔,在這兒生了伯夏,伯夏生了紇,字叔梁。孔紇身材高大,是鄹吧的軍人,勇敢善戰。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的偪陽之役,魯國的先鋒部隊,一半攻入城內,不料敵方將城牆的懸門放了下來,企圖孤立他們。孔紇在亂軍之中,力舉懸門,讓兵士們通過,完成了攻城的任務。七年之後,孔紇服務的防城被圍,他留下一百人守城,率領兩百名兵士護送城主,安然到達友軍的陣地,而自己又回到被困的防城。最後還是擊退了來犯的齊國部隊。
  孔紇的第一位妻子姓施,生了九個女兒。第二位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孟皮,可惜有很嚴重的腳病,很難醫好,孔紇為了這一件事覺得非常遺憾,後來求得顏氏的幼女徵在為妻,那就是孔子的母親。當時孔紇己經五十多歲了,他的妻子年輕,恐怕丈夫不能生育,特地前往尼山祈禱生子,果然天從人願,就在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下了一個男嬰,取名丘,字仲尼。這個老來的孩子,給孔紇帶來很大的安慰。可是仲尼三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孔紇的去世,使孔家失去了支柱,仲尼的母親便帶著他搬到曲阜去住。
  仲尼是個乖巧的男孩,最喜歡模仿大人祭拜鬼神,用泥土和野生花果做成祭品,練習行禮,當做遊戲。母親閒的時候,教他寫字,讀淺近的書,因為沒有力量送他到正式的學校去學習。而且也因為貧困,需要他在家幫忙做些雜務。所以他是以自修的方法完成基礎的教育的。
  青年時期的仲尼,承父親朋友的介紹,在魯國的官府裡,擔任過小職員,最初是看管糧食的倉庫,後來也做過畜牧的事務。職位雖然很低,但他仍然很努力的去做。連魯國的國君昭公也時有所聞。仲尼十九歲的時候結婚,第二年生了一個男孩,魯昭公特別派人送了一條鯉魚來祝賀,仲尼為了感謝昭公的盛意,把兒子取名為鯉,字叫伯魚。
  仲尼聰明好學,不斷的苦修,慢慢地遠近聞名,很多人願意跟他學習。他一面服官職,一面當教師,大家非常尊敬他。照那個時候的社會習慣,眾人稱呼他孔子。

 孔子晚年雖然很受魯國當局的敬重,但是覺得行道濟世的希望越來越少,有點心灰意冷。在這以前,獨子伯魚先他而死,而對他打擊最大的,該是顏回的短命,沒有人可以繼承他的衣缽,留下無限的悲傷。
  孔子七十三歲那年,子路戰死在衛國,不久自己也病倒了,有一天孔子拄著杖在自家門前散步,子貢來看望老師,孔子嘆息道:「泰山就這樣崩壞嗎?梁柱就這樣摧折嗎?哲人就這樣凋謝嗎?」說完之後淚流滿面,子貢看到老師的精神,比平常要差很多,就趕緊扶老師去休息。稍後孔子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唉,世人都不能遵循我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啊!」孔子說完這些話,過了七天就辭離了亂世,那是西元前四百七十九年的春天四月。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方的泗水邊上,弟子們都在墓旁服喪三年,唯有子貢在墓旁搭了一間草屋,守了六年之久。弟子以及魯國的其它人相率到搬到那裡定居的,有一百多家,形成一個村子,大家便叫它孔里。
  孔子是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鑄成了他在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地位。他的思想,至今仍獨步於人類世界,不衰不墜,弟子們把孔子的談話,編纂成書,那就是中國文化的寶典-論語。它不但是中國人的聖書,也對世界文化造成重大的影響。在政治方面,則以建設禮義之邦,解救人民痛苦為依歸。而他那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尤能開萬世太平,令人嚮往,所以後世的人,尊崇他為至聖先師。

2014/09/18

本週回家功課9/12--9/19

九月十五日星期一

二年級
練習卷第一課
聽寫小考第一課

一年級B
習作B本第一課

三年級

練習卷第一課
聽寫小考第一課



九月十六日星期二

四年級
習作A本第二課
生字第二課


一年級S
練習卷第一課


五年級
習作A本第二課


生字第二課

六年級
習作A本第二課


字族第二課


九月十八日星期四

一年級S
生字第二課

二年級
習作A本第二課
生字第二課


三年級


習作A本第二課
生字第二課



五年級
習作B本第二課
圈詞第二課

九月十九日星期五
一年級B
練習卷第一課

四年級
習作B本第二課
圈詞第二課

六年級
習作B本第二課

成語造句第二課
剪報


2014/09/11

本週回家功課9/1---9/5

九月四日星期四

一年級S
生字第一課

二年級
習作A本第一課
生字造詞第一課

三年級

習作A本第一課
生字造詞第一課

五年級
習作A本第一課
生字造句第一課
剪報一則

九月五日星期五
一年級B
生字第一課

四年級
習作A本第一課
生字簿第一課

六年級
習作A本第一課
生字第一課
剪報一則

本週回家功課9/8---9/12

九月九日星期二

四年級
習作B本第一課
圈詞第一課


一年級S
習作A本第一課


五年級
習作B本第一課
圈詞第一課


九月十一日星期四

一年級S
習作B本第一課

二年級
習作B本第一課
圈詞第一課


三年級

習作B本第一課
圈詞第一課


五年級
成語造句(速度)
練習卷第一課
聽寫小考第一課
讀報並回答問題

九月十二日星期五
一年級B
習作A本第一課

四年級
練習卷第一課
造句第一課
聽寫小考第一課

六年級
練習卷第一課
聽寫小考第一課
<心裡有鬼>學習單


2014/09/01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説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説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説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説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説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説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挂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挂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闔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週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挂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挂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詩詞選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